CRITIQUES – Choy Weng Yang 蔡荣恩

文人画家范昌乾

美术家兼策展人

蔡荣恩


            中国水墨画经数世纪的沧桑及社会动荡,历久不衰的发展过程中,屡有出现过这富有魅力艺术形式的倡导者,以精湛的创作改变了水墨画进展的过程。八大山人乃个中佼佼者,继而有吴昌硕。

            吴氏对水墨艺术发展坚持不懈的贡献是全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自幼便脱颖而出,十岁始习篆刻、诗词,终于成功的复兴了已趋式微,但曾为早年大师借以完成巨作的传统绘画基础技艺。诗、书、画三艺结合即为这种倾向于表现更丰富想象、感情的典范技艺。吴氏一生孜孜寻求创新,提出绘画中水墨设色交融之法,让画面更鲜明生动。以其卓越的才情,从此改变了中国水墨艺术的方向,同时启发了具广大深远、持久不衰的海派风格。新加坡先驱画家范昌乾因师从吴氏弟子王个簃,而成为海派真传中之佼佼者。

范昌乾 (1907-1987

            新加坡国家珍藏中范昌乾1979年所作纸本水墨设色《兰竹》充分体现其才艺的特色:苍劲的笔触表现充沛饱满、线条形体之间的交结呼应,而至大幅度的错落、黑白色调对比强烈,提高了作品的份量与格调。流畅的书法中所蕴含的诗意更是丰富了图像在视觉上所表达的情意。其实,画面上大片留白空间与大胆的肖形印亦将原在过渡中的观念,转化为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观念。范先生的个人才具非凡:他乃一位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卓越代表、杰出的书法家、才情品味俱佳的诗人、更不用说是一位心胸磊落、宽宏大量、广受敬重的人。

            真正培养一个有优良潜质的艺术人材,以让他将来能发挥其创见与心得,与训练工匠仅授之以有关技艺,以便往后付诸实用, 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真知灼见将会历久弥新、耐人寻味,而后者所作成品用毕则必遭遗忘。

            范昌乾视提携后进为己任,招收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注重人品、动机与艺术潜质。教绘画时他亲身执笔示范,促学生不间断勤奋练习外,还津津乐道叙述中国传统水墨画杰出大师们动听的故事,启发了学生们的想象。

范昌乾的学生

从范昌乾曾教导过若干年的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先生的高瞻远瞩以及成就。学生们目前艺事多处于巅峰状态,正在锲而不舍地努力塑造各自的风格。

            赖瑞龙为这已经时间考验的传统形式奉献出热忱,让他在这领域里达到独当一面的权威地位。他的丹青事业是经数十年持续在规模与内容方面配合传统技法之精粹,体现于流畅的笔触、引人入胜的墨韵以及挥洒自如的鲜艳色彩。他作为一位有影响、广受敬重的中国水墨画导师,曾提拔无数后进,也频频访华以促进新加坡与中国两地画家的良好关系。

            陈有炳起步时颇有一鸣惊人之势,并雄心勃勃热烈地探索与实验传统水墨里原有的可能性,以求塑造独特风格。他抱着探险精神向往的道路,是将中国画里非正统的观念与西方思潮如超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所创作的抽象水墨早于1980年代就曾在巴西引起反响。如今,他独树一帜的强烈水墨风格已闻名遐迩并得到高度的肯定。艺术家的声誉除新加坡外,在中国也引起一定的关注。

            蔡逸溪通过水墨画的语言注入新视野,表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他的视觉敏锐、通诗词韵律、富有创新与改造能力。他荷花系列的作品凸显了那无比强劲并富于感染力的笔墨、有生动的构图重组,为观者带来一种新鲜、振奋人心的视觉经验。蔡逸溪的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引人入胜的艺术修养的视野,可见他在光线、神秘主义与象征主义各方面的实验与探索。他大胆画作的力度将他的艺术引入一个新方向,也开启了新的可能。作为一位新加坡画家,他的声誉与影响是受到普遍的肯定的。

            陈克湛高瞻远瞩,坚持不断的实验探讨见于荷花系列,经数十年明确的过渡转化,从传统至象征,然后朝向半抽象,建立起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他现代水墨创作的最佳状态时,作品多为充满魅力的再造新景观,表现出东西方现代绘画的融汇。克湛画作里浓郁的抒情已成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所乐道。       

诗人范昌乾

            除绘画外,范先生也是位诗人,所作诗歌成为他书法和水墨画中的精神力量。他诗中抒发的不仅是对生命的感怀与期许,还表达对艺术的观点和感受。现在我们来看看先生的一些诗句:

说绘画

不求富贵偏怡竹

晚继焚膏却俗魔

说传统

贞节漫听丝壹团

古风道重见谁端

说自然

远近瀑声不歇时

风光入眼尽存思

说竹

古调高无俗世弹

竹兰洁抱耐霜寒

天宠墨池未见干

略陈小篠不知寒

未徹游心何用招

归来秃管遣无聊

范昌乾的艺术遗产

            作为艺术家也好做人也好,像范昌乾这样的是个罕见的人物。当他离开中国后决定落户于新加坡时,就抱有宏愿,要为新家园作出优越、长远并且有意义的奉献。他有个抱负:给新加坡献上一份厚重的艺术赠礼,以促进新加坡美术持久的扩展与提升。这份赠礼的珍贵即是他身后所遗留下来的重大成果。

            最终,范先生所实现的远远超出他当初原有的期望。他成功的为新加坡留下一份艺术遗产。以他自己在中国水墨画的成就,他将中国美术史上大师吴昌硕所启发的海派水墨画风格的旨意,延伸至新加坡水墨画的领域里。

            要总结先生炽烈的追求,就在于他成功的培育了一群他亲自挑选的新一代美术人才。这批后进,凭各自的才华与毅力,都成为有显著潜质的现代水墨画家。

            范昌乾给新加坡所留下的这份上佳的艺术遗产是值得我们给予最高度的肯定。

范昌乾作品精选赏析

            要了解与欣赏一件艺术佳作,我们必须明白每件作品都有各自的生命,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葫芦斑雀》(图版92,页200),无年代,水墨有色纸本60 x 39 厘米

            少即多,以少为多。这则广为人知的金科玉律向来得到哲学家、作家、艺术家、建筑家与服装设计家所认同。闻名于世的画家八大山人的艺术在巅峰时期创作那众人所赞赏的荷花系列,只有疾笔一挥,再添上富于墨韵的寥寥几笔即成。如此娴熟的图像历经数世纪还是那么震撼人心,其中散发出的生机与情意还是那么令人动容。有一位杰出的德国建筑家曾建了一个魅力十足的空间,其中仅有几道单薄的墙而已。对比之下,尺寸大的巨型图画若大而无当,缺少相当艺术内涵的话,不免还是让人失望。但印度小型图画的精品在文化上、艺术上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葫芦斑雀》虽是尺寸不大60 x 39 厘米,却正好应上了张大千在一题词中表达对先生的赞赏:"简俊莹洁,妙造自然”。观者细细咀嚼之下,便能逐渐体会先生创作的心意,而感受其中喜悦。先生在作品无穷空间的神秘寂静里营造出动感、节奏与速度,激起画面的生命力。为了避免视觉上平铺直叙的表达,他疾速挥笔在静止的黑色色块上划出的明快的线条,并且意外地用两只古怪的小鸟当作画面的焦点。这里,先生用了极简洁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完整、扣人心弦的作品。

石畔修篁(图版51,页135)1978,纸本水墨设色,139 x 35厘米
题款诗句:
密叶荫逸简陋房

风吹感久引情长

            美术史学家郭建超说:“竹子是贯穿范昌乾整个艺术生涯的一个长久的题材。作为隐喻,它连接了不同的地方与阶段。”

         象征吉祥的竹是范先生最爱画的题材之一,他曾画过无数幅高度精制的墨竹。画竹时有一些元素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苍劲的笔触令画面生机勃勃,奇特的对比所产生的雅致多姿,以及无瑕的白底画面衬托出作品的美学品质。

            时下许多画家,无论媒介是水墨、水彩或油彩都好,爱作杂沓紊乱、纷陈局促、装饰华丽以及色彩缤纷的画面,全不顾感情部分的琢磨,以为就可以因此赢得观者注目。 《石畔修篁》恰好反此道而行。对于现代水墨画家来说,这里头存在着一个挑战:若仅用基本的材料如墨、水、宣纸,颜色限于黑白而已,是否能够画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竹?

         《石畔修篁》是范先生创作出一幅既简洁、纯净、富于视觉既生动又均匀完美,出人意表的墨竹。

牵牛花三斑雀

图版100,页215),1980年,纸本水墨设色,120 x 33厘米

款识诗句

岂是疏藤炫耀天

风吹难断藤条坚

            范昌乾的恩师王个簃先生于1981年曾在一书法作品的款识中,赞扬范先生的艺术造诣。王先生写道:“一炉冶合诗书画,往日今朝大不同,异风光红艳艳,花开春暖乐无穷。”

            一般上,传统水墨画大师都会尽量利用线条的力度来表现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 - 包括活力、张力、空间的处理、体积、细致纹理、动感与冲势。清初大家八大山人将饱满的情意注入一笔黑墨线条,营造出生气勃勃的张力,艺术上的突破穿越时代。另一清代画家郑燮,亦以令人折服高度精湛的墨竹捕捉了竹子的神韵。至清代晚期,吴昌硕画竹散发一股令人着迷的活力与艺术光辉。20世纪的黄宾虹穿入重重山峦,翻越过层层的山林,而终达其水墨之高峰。对这些深具影响的大师来说,线条是他们主要并且不可缺少的本领。

            范先生在《牵牛花三斑雀》里也利用上了线条。线条随着情意的起伏,生动的漫游于画面,并勾出题材中的每个物体 - 藤、花、植物、鸟以及空白间隙。题款上的书法与图画结合成天衣无缝的平衡,蹦蹦跳的斑雀添上了欢愉的调子。

夏莲,(图版101,页2161981,纸本水墨设色,100 x 35厘米

题款诗句:

到目夏风色斗妍

清塘望里散尘烟

            在诗作中范先生不断的提起大自然有如何引人入胜的作用。无论是大自然的哪一方面任何时刻都会唤起他的好奇心与创意。哪怕是朝露或晨曦、夏风或秋雨,或海洋的气息,都可能马上触动先生的灵思,引发创作的冲动。

         由于荷花是纯净美与高尚品质的象征,对许多水墨画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对范先生来说,荷花犹如竹子也是特别的绘画题材,能启发无数振奋人心视觉表现的可能。

         《夏莲》是一幅谜一般的画,里头充满了神秘、喜悦,并且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荷花的纯洁美是作品的主要焦点,画中的调皮似的线条与形体、无边空间与体积都一齐以亲切感摄住观者的视线。其实,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慢慢摊开来,既诱惑又出人意表,令观者犹如度过一场酣畅、寻幽探胜的视觉历程,骤然见到一簇荷花在无边的空中翩然起舞。或许,它亦是一幅抽象画,引人对无垠空间的神秘产生遐想。我们是否可以预料这幅疾笔率然而就的作品,竟在观者的视觉经验上会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

翠鸟荷塘(图版129,页259)1983年,纸本水墨设色,68 x 35厘米

题款诗句

荷塘已却早时烟

艇过赏来绝管弦

            中国清初伟大画家八大山人勇于探寻创意水墨画新途径,发现前所未有的可能,去描绘富象征意义与纯洁的荷花,将画荷花艺术提升至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度。八大山人很出色地显示中国毛笔是如何适用于绘画创作 - 其活动能量、含蓄细致、尤其是它营造情景的力量。他证明了大胆的实验是可以将水墨的传统绘画结构,转化成充满动力与新意的视觉表现。

            范先生从一开始就有意将《翠鸟荷塘》当作大胆的实验,探讨绘图的各种维度- 有策略性比例的关键问题所带来的挑战、画面主次轻重先后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必须正视画面焦点的问题。中国历代进取的水墨画家曾为画面的比例问题所惑。他们常有误解,其实问题并不在于作品幅度的大小。一幅异常巨大的作品可能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气势。《翠鸟荷塘》虽属于小幅尺寸 (68 x 35厘米 )的作品, 却拥有慑服力量与视觉魅力。画面在宾主轻重的问题上,画面的物体孰先孰后 - 是翠鸟、池塘抑或荷花?范先生取作为吉祥的象征的荷花,是理想的选择,因为一幅画的焦点犹如磁铁 。范先生将一幅原来寻常的图画转变成非凡的艺术佳作。

竹石 (图版72,页167),1984年,纸本水墨,108 x 34厘米

题款诗句

未撤游心何用招

归来秃管遣无聊

            通常一些现代水墨画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作品能直接争取到观者的关注。这种情况总是发生在观者刹那无暇分析与领略个中内容和意义的瞬间,并且观者须凭直觉即刻给予反应,一回神就获得宝贵的视觉经验。这幅1984年所作的《竹石 》便是如此难能可贵的精品。

            这幅作品值得反复细读,观者会发现有许多艺术气质注入其中,如磐石竹子为唯有突出的焦点,与题款的诗句相得益彰。画中毫无累赘,体现极度简洁、明快的视觉美学观念。石头与抒情竹子的对比构成画面比例的均衡,加上题款的诗意,增添了作品的维度。

            鉴赏现代水墨画的行家会看得更深入,辨识出一般肉眼所忽略,比如竹子苍劲有力的笔触,浓淡有致的墨韵形成趣味横生的石头纹理,这些都让画作增加一股经久耐看的活力。

            《竹石》确是一幅具有许多优点、不同一般的佳作,若非出自有卓越才华、远见、历练的大师之手笔即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