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QUES – Professor Wu Yong Liang 吴永良

芳馨播千载

中国美术学院

吴永良教授


几年前我来新加坡时,在朋友处见到南洋水墨画 大家范昌乾先生的作品,令人惊叹他的精湛艺 术和高深修养,印象良深,也为南洋能有如此难得的水墨画巨擘而欣喜。近日在新加坡美术馆观赏了范先生遗 作和范门桃李作品展览,颇受启迪,感触良多。

此次展出范先生的作品颇为丰富,使人能较全面地了 解他的画风与成就。一入展厅,只觉满室清馨即自作品扑 面而来,沁人肺腑,为之清神舒怀,这种由视觉直接传达 的高雅精神感受,正是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特殊效应, 能具有此种崇高艺术功效的书画家,即是历来光辉熠熠 的大家巨匠,范昌乾先生无疑也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昌乾先生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皆精的学者型 的大书画家,他以水墨大写意的花鸟画为主,兼长山 水、人物,早年画作清新淡雅,如作于56年的《蕉影高 士图》、作于64年的《甘榜闲情图》即是代表之作。到 晚年,经历数十年的积累与渐变过程,苍劲辛辣,淳 朴浑厚的独特风格已跃然纸上,譬如作于70年的《藤石 图》,笔墨苍润松灵,设色朴厚典雅;78年的《水墨竹 石图》,所绘几许修竹迎风摇曳,清气袭人;81年的《 兰石图》和《四季花卉图》两幅长卷,虽只展现局部, 但其雄健浑厚之笔致和苍茫华滋之墨韵令人陶醉,可以 想见其全幅之磅礴气势,是为难得之佳构精品。又如81 年的《山水图》,勾勒皴点一气呵成,山川树木浑然一 体,运笔难辨其始终,用墨莫测其浓淡;85年的《白荷 图》则减笔大写,疏朗空灵,宁静恬淡,别具一格;而 87年于病榻试笔的三幅《八哥图》(见第299页),随意 挥洒间犹见冷峻苍拙之美,到达“意象”之极致。范先 生学识渊博,书艺高超,所以作品多以清俊飘逸之书法 题咏其上,并钤有古厚朴茂之印章,使诗、书、画、印 熔于一炉,交相辉映,极具文人画的书卷之气,儒雅之 风。文章寂寞事,学问千秋功。和许多前辈宗师一样, 昌乾先生积数十载之功,尽毕生之心力所达到的崇高优 美的精神境界是高雅艺术的典范,实令人由衷钦敬。他 也和历史上许多先贤一样,在辛勤耕耘、潜心研究书画艺术之同时,不忘培育提携后辈,他所精心传授的学生 中,有的已成为当今狮城和南洋水墨画坛的中坚力量,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作出的多方面贡献,乃是 后人在处世治学中永难忘怀的楷模。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异,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 趣和取向也随之变化,同时在艺术领域包括水墨画坛 中,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论时起时伏,乃是一种必然 现象,但是对于水墨画艺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以及 传统与创新的观念上都存在着混乱或错误的认识,一些 人习惯于视传统为陈旧、保守而一概否定,却对一些狂 怪不羁,甚至以丑为美的伪艺术趋之若鹜,奉为现代艺 术之标志。其实没有传统何来创新?没有历史何来现 代?艺术之真伪、正邪、美丑、雅俗和高低,与新旧的 时间差别无关,旧的不全是坏的,新的不全是好的,各 有其精华与糟粕,应视实质而定,这本是人应皆知的常 识,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常常陷于混淆不清和误 人视听的怪圈,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污化空气的烟雾, 艺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如何跳出怪圈,使水墨画 艺术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实是当代水墨画坛的历史使 命,相信许多认真严肃的水墨画家都会迎接历史的挑 战,负起重任,为使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中华书 画艺术,作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得到完好的保存、继 承和发展而不息地努力,使她曲高而和众,日渐在为建 设优雅社会而奋斗的狮城人民中以及南洋与全世界拥有 众多的识者与知音,而永葆其艺术青春,以可告慰范昌 乾先生和历代艺坛先贤的在天之灵。

江山代有才人出。范先生辛勤播种培育的桃李已茁 壮成长,芬芳满园;范昌乾先生的书画艺术作为人类艺 术宝库的珍品必将芳馨播千载,清辉映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