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新加坡建交29周年”,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新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沧海遗珠》范昌乾书画精品回国展在京隆重举行,为增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中新友好发展;纪念新加坡著名画家及教育家范昌乾先生诞辰112周年,完成其生前回国展览的遗愿。出席这次展览的有中国政协部分领导、新加坡使馆驻华政府参赞等以及范昌乾先生家属和首都美术各界人士 。
范昌乾先生(1907—1987),广东揭阳人,字沧田,号园丁、园翁,新加坡著名画家。先后就读于上海新华、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师从王一亭、诸闻韵、王个移、潘天寿等人擅长国画,尤其花鸟、山水。他的绘画态度非常严谨,认为一个画家要多看多画,多创作才不至于自欺欺人。除艺术创作外,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德艺双馨,桃李满天下。
范昌乾先生是近代以来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先驱之一,也是海派艺术在海外发展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传承人。这次他的艺术作品回国展览的圆满成功恰逢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之后,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促进国际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之时。为促进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这次画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远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范昌乾先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先驱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文化上,他的个人经历和美术教育活动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在海外的继承、传播、宏扬和发展的历史。这次“《沧海遗珠》范昌乾书画精品回国展”的圆满成功,给了我国美术及教育界留下了许多启示、思考、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范昌乾先生美术作品的艺术成就
范先生的美术作品在同时代的海外画家中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的作品继承了唐宋以来文人画的传统志趣,集诗、书、画、印为一身,他能够挥洒自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的文化功底。特别是他在中国画的花鸟、山水、人物三大题材上,表现出全面的艺术素养。他在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表现上体现了全面扎实的基本功能力和较高的技能、技巧及内蕴。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曾为范先生的画题“简俊莹洁,妙造自然”。范先生的画,确如张大千先生所言,他的画作有凝洁高雅的感觉,具有很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
同时,他在绘画上学习古人又囿不于古人。能够别开生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面貌,给传统的内容题材注入了新的意境和活力,特别是他的题画诗上大多是他由感而发,语句自然而深刻妙语连珠。如:“朝阳轮欲满,挂海照晴空。飞过成群燕,无尘雾见笼”。这些诗句的溢出,无疑他把传统的题材绘画与自己现实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发古人之未发,赋予了新的幽思和意境,使传统的题材产生了新的亮点。他的作品在他宽泛的生活底蕴支撑下,超越了古人,具有了更新的时代气息和自己的风貌。范先生艺术的成功在于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敢于创新的精神的推动,他曾亲手在庭院四周种植兰草和竹子,向自然学习强调自己的生活感受。
唐代张躁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范先生深得其意。他“不盲目师古人之迹”,而是在前人的成就基础之上,进一步向自然学习,从生活实际中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花鸟画题诗:《柳荫四鸲鹆》“柳叶寒飞落满场,未存香气祗风凉。禽无游目心怀物,有待枝头问太阳。”诗中所描写的自然入秋的意境,淋漓尽致。画家把人人常见的自然场景引入绘画,用拟人的手法,精彩诗句点题,使画面产生了浓重的秋意情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感人的力量。
第二 范昌乾先生严谨的致学态度
范先生的印章中有“不逐名利之客”、“知美在拙”,这样的警句。集中反映了他在学习前人的艺术方面踏实认真、不求名利、沉得下去,客观上我们所看到的范先生的美术作品,能够体现出他的致学态度。
我们知道,对深厚传统的文化艺术学习,不下一定的硬功夫是很难掌握的。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近路可走,必须踏下心来反复研磨才能逐渐掌握和提高。这一点,范先生心里是非常清楚,在他的《千年墨晕》题画诗中就写到“不绝人言形得失,千年墨晕熟知难”。可见范先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高度和难度是有充分的心里估量和认识的。我们在范先生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把握能力和全面的素养及综合的素质能力,艺术学习只有具备全面的素养才能最终唱出大戏。
第三 范昌乾先生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成就
(一)范昌乾先生的艺术教育理念
范先生他本人是具有就诗、书、画、印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为一身,影响到学生艺术的影响和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全面的素质培养” 的口号,但是他自身的艺术学习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无疑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他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目前教育界提出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相同和类似的特点,只不过范先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是在艺术教育中进行的实践。他既要求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注意到传统的文化对学生未来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作用,避免学生的艺术学习“单一化”发展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国艺术教育界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范昌乾先生艺术教学方法
他强调学生的基本功的学习,在打好基本功之后再寻求发展。在教学中强调:“不盲目继承他人的技巧”,要求学生观察生活,艺术表现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吸收营养。同时又要对他人好的地方“兼收并蓄”。他注意观察生活,在教学中“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学并举”。范先生从不把自己的处理画面的方法和风格强加于学生。在这一点上,我国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先生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之说。这里范先生在教学方法上与齐白石老先生的观点有隔岸相合的特点,这反映了范先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
(三)范昌乾先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成就
范先生的艺术教育实践结果无疑是成功的。在他的学生中,现有新加坡“国宝”级画家、还有正在斐名于新加坡画坛的中坚力量、也有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师,星火传承不断。
例如:他的弟子和学生中林家雄、赖瑞龙、陈有炳、陈绍易、黄碧云、蔡逸溪、陈克湛、林子影、李淑芝等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他门下的高徒都能做到别开生面、各有风貌。做到了“学于师,但又不弥于师”的最高学习境界,这与范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
第四,对《沧海遗珠》范昌乾书画精品回国展的反思
(一)范先生的画展无疑会对我国美术界和艺术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画展座谈会上范先生的女儿王霓辉女士介绍了一些关于范先生生前的一些经历,他的传奇式人生经历和教育的事迹目前还鲜为人知,这次在中国国际文化流中心举办的范昌乾先生书画精品回国展,给了一个我们走进范先生和了解范先生的机会。
范昌乾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事迹是中国艺术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典型事件,通过对范先生的艺术经历的研究,可以填补我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向“海外传播史”的空白;同时,通过对范先生的教育经历的研究,填补我国艺术教育向“海外发展史”的空白;也可填补“新加坡美术教育史”的一些空白;也可为国内外的美术教育史续写增添新的光彩。
(二)最可贵的是范先生在教学之中能够很早的意识到和倡导艺术学习“不盲目继承他人技巧”,同时也不把自己的画风强加于学生。而是使学生在学习传统的诗词文化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兼收并蓄各自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艺术发展是极有好处的。我们从《范昌乾既范门桃李书画展》出版的画册中可以看到:范先生的几代学生的画作中沿袭着范先生的教育理念,既有传统绘画的功底又能别开生面,有的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有的吸收了外来文化在还在逐步融合之中,还有的逐渐出现了自己绘画特点的端倪,面貌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反观现实的艺术教育,特别是传统内容的中国画教学中又有几位教师能够做到在教学中摆脱“单一化和学师化”的教学困境呢?实际上在传统艺术教学中一般教师是很难跨越这一困境的,这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素质和全面的素养。
我们看到:范先生在处理和解决这些教学难题上无疑是成功的。范先生用自己的教育主张和理念在教学实践上,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这一困境。使他门下的弟子在艺术上各有所长、各具风貌。这一点对于许多从事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绘画内容的教师来讲,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范先生的教育成就可以称得上是美术教育的巨匠,海派艺术在新加坡发扬光大传播的鼻祖。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永良先生所说:“范老是颗明珠,宝石,可惜被埋在沙里”了。
目前,我们对于范先生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是传统中国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还知之甚少。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教育的方法缺乏较为系统的整理,所见到的大多是点滴的散论和介绍。许多具体的指导理念和教学指导方法上还是一个谜。随着我们对范先生的相关教学的材料的发现和发掘研究,这些谜底将会被逐步揭示出来。这无疑会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特别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借鉴起到推动作用。
(三)建议国内一些美术教育方面的大学和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可以把范先生的一些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教育理论的研究生做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把范先生的教育事迹作为抓手,可以作为填补我国海外“美术教育传播史”撰写的素材,填补这一方面的学术空白。同时也可以为国内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提供可以借鉴教学方法的参考材料。
(四)范先生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先生不但艺术造诣精湛,而且淡薄名利,他生前的画展多为义展,为艺术文化的普及募捐助学;他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对新加坡的美术教育的贡献也是巨大的。通过对范先生的事迹和教育经历及教育方法的研究活动,为促进中新两国的文化艺术联系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中新两国的文化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今年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新中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沧海遗珠》范昌乾书画精品回国展,可以说是正当其时的。既实现了范先生生前的夙愿,告慰了前人也宽慰了范先生的后生学子和家属。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美育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提高,可以看出:美育教育对人的成长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我们相信:范昌乾先生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性贡献和对美术教育的贡献,不会随着画展的落幕而结束,而是随着范昌乾先生生前的一些教学笔记和相关材料的挖掘、整理和发现,在此基础上会展开新一轮学术研讨活动!
谨以此文献给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人!
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