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QUES – He Hua 何华

范门昌盛

 

何华


潮州少年负笈上海,刻苦学画,终成海派大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定居南洋狮城,培养了大批本地水墨画人才。他就是范昌乾先生!范先生师从王个簃,而王个簃又是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嫡传弟子,可以说范昌乾的海派“血统”非常纯正。范昌乾的意义在于他把海派带到了海外、传到了狮城。虽是一脉支流,倒也充盈丰沛,海派在星洲成了最多追随者的书画流派。按理说,在族群上和地域上,南洋和岭南画派的关系应该更密切才对,为什么海派的影响反而更大?显然:海派第三代传人范昌乾和黄葆芳起了关键的作用。
范昌乾在狮城的弟子有:林子影、蔡逸溪、庄耿文、林家雄、赖瑞龙、王才强、陈克湛、郑剑峰等。这些弟子个个都卓然成家,风格不同甚至迥异,这是范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深知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只教学生基本功也即内功,至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一招一式靠学生自己琢磨了。范先生本人的作品非常传统,基本上恪守了海派的章法,王个簃的画风在范昌乾的作品里有明显地体现。如果说潘受是南洋文人“诗书传统”的守护者,范昌乾就是南洋文人“水墨画传统”的守护者。传统,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到了范门弟子辈,“传统”不再那么牢不可破了,他们不断求新求变。我想这与狮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背景有关。赖瑞龙算是比较传统的海派,但也吸纳岭南画派的优点;林家雄则游走中西,一手水墨一手油画,他笔下的猫,人见人爱;陈克湛简直就是突变,看不出多少海派的影子。我特别想写几句蔡逸溪,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蔡逸溪作品时的惊喜,他那些半抽象的荷花,棱角分明,有一股倔傲之气,但充满了诗意,可能因为这份诗意让荷花的盛气不那么凌人,平添了雅致、清香和深邃。看得出,除了追随范老师的海派,他也悉心钻研陈文希的创新水墨画法。本质上,蔡逸溪是诗人,他的诗意无处不在,包括他的街景图。

日前参与《范昌乾暨范门桃李书画展》的筹备工作,潘国驹教授、范昌乾女儿王霓辉及女婿姚瑞耘是这次画展的主要推手。我从中观察到范门弟子的凝聚力以及他们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和感恩之心。赖瑞龙说:“范老师带徒弟不收费,学生还常在老师家蹭饭。”林家雄说:“老师低调,几乎不外出应酬。老师不谈钱,不卖画,只讲艺术。”那年头艺术家没有商业考量,即使有,价格也合理,或许正是因为这点,成就了许多大师。

范昌乾的名气可能不及张荔英、陈文希、钟泗滨、陈宗瑞、刘抗,但他作为先驱画家的意义绝不比这几位小,尤其是范门的香火极盛,第一代弟子和第二代弟子枝繁叶茂,人才济济。我一时还想不到哪位先驱画家像范门一样桃李遍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