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QUES – 佚名

声名远播的画家范昌乾

佚名

作于1990年代


旅居新加坡的已故当代著名中国画家范昌乾先生,又名捷坤,笔名园丁,祖籍揭阳县范厝村(现属揭东县石包台镇)。范先生的父亲范香德,解放前既经商,又务农,文化程度不高。他眼看儿子昌乾自小聪明过人,喜爱诗词丹⻘,满心欢喜,大力鼓励,一心一意培养儿子学习绘画,这为范先生后来的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先生⻘少年时期,边耕田边读书,酷爱丹⻘,在家里默默学画。由于家乡周围溪塘沿岸种满刺竹、土竹、乌脚绿竹,对他学写竹有着直接的熏陶。范先生对各种⻘竹作⻓年累月的细心观察,对遭遇⻛雨、烈日、冰霜对竹的袭击时,竹的形状如何,他更是观察入微。他先学画竹,再学画虾、⻁,后学画狮、象......难怪他后来写竹成就犹著,张大千大师当年曾在他的墨竹上题词:“此竹飒飒有声,⻛生腕底。”范先生曾作竹诗:“顽石难移罩晓烟,竹为寒暑态依然,古今不减吹牛在,且睹所能翻覆笺。”

范先生⻘年时代用了三亩地种植荔枝,在荔枝园里搭了个篷棚,他旦夕守在篷棚里写画。由于他喜爱荔枝,在种荔枝中观察荔枝,对其花、叶、果精心研究,所写的荔枝画面栩栩如生,令人叹服。这段时间,他署名园丁。乡人向他索画,他有求必应。乡人对他的勤奋学习,甘坐冷板凳绘画,特别是写出一帧帧佳作,无不啧啧称赞。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中学毕业,画的造脂颇深。他在往上海深造之前,对以前送与乡亲们之画作,挨家独户重新审视一遍,凡他觉得不满意的画便索回,另作自己较满意的补送,可⻅画家⻘年时期治学精神之严谨。

范厝村人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国⺠党第六师驻石包台区的乡镇及桑浦山,与日寇周旋。一日,伪军从石包台圩场上买鹅路过该村,村⺠误认鹅是在村里强抓的,愤然硬把鹅夺回。伪军寡不敌众,悻悻而去。当天下午,伪军大队人⻢来到村里抓人,几个村⺠被囚于石包台镇。村⺠们心急如焚,无计救援,只好到刚从上海美专毕业归来,在揭阳一中任教的范先生那里求援。先生闻讯,立即回故乡,向第六师团⻓何清源讲理。何清源知先生小有名气,加之他言辞犀利,慷慨陈词,终于答应放出被囚的人。嗣后,乡人十分感谢先生,并集资让先生向何清源送点礼,答谢人情。先生为使乡人不花钱财,拒绝此事。但他却偷偷写了一幅虾,送与何清源。何清源颇懂国画,觉得此画把虾的形态和神韵都画出来了,便背着范先生将画寄给报社,报纸很快把它登出来,先生的虾画一下子崭露头⻆,名声大噪。

范厝村的干部和群众,交口称赞范先生⻘少年时期虽然家资殷实,但生活非常俭朴,穿的是粗衣布履,吃的是粗茶淡饭。在揭阳第一中学任教期间,往返八、九十里,他经常步行,把钱节约下来,用于绘画。先生堪称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也博得乡人的赞许。

范先生侨居海外数十春秋,无时不怀念故乡。他关心中国的文学艺术,人⺠的经济生活;他关心家乡的农副业生产,乡人的生活状况。这从他给亲友、干部频频的书信中可以充分⻅到,一封封书札,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梓里的由衷之情。

范先生在海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潜心作画,在许多国家举行书画展,声名远播,遐迩同钦。先生年届八旬,壮心未已。他给乡人留下敦厚朴实的⻓者印象。

近年,先生不幸因病仙逝,乡人大恸,无不垂泪。他的厚道为人,他的书画,他在国际的名望,令人叹服与景仰!